清晰前的“混乱” | 教师随笔
本文作者:李薇
写在前面:
学社有一个原则是“成长型心态”,即把每一次犯错都看作成长的机会。这不仅是对学生的要求,老师们也是秉持着这样的信念在不断反思、迭代课程与活动。
教师随笔专栏将与大家分享一出老师们的反思和感悟。在这里,你会看到,我们是如何慢慢自我成长的,又是如何以身作则地将我们的理念示范给学生们看的。
在这之前,是缠乱了的毛线团。
角色
我的内心OS:我对工作上的担忧去找你诉说,你却……
之前和壳沟通,我总觉得,我提出的问题和意见没有被听到。回应的时候,感觉充满防御,说什么都有种被质疑回去(往外推)的感觉。最后收到的是:请你先自己尝试有没有解决方案,我觉得你在往我这推。似乎在责怪我不好。为此我看见自己愤怒的情绪,觉得很受伤。
和朋友聊:
听起来,你在跟她聊天的时候,把她当成了闺蜜去向她吐槽。你像是作为朋友希望她看见你的不满;而她当时作为同事领导听到你的表达后在着急怎么解决。你的意图似乎是向她表达你的担忧,而她作为接收方,似乎还感受到了你担忧后的期待和不满,以为你想让她帮你解决。
朋友问:当你去找她的时候,你的目的是什么?
我愣了,因为我发现事后挣扎了这么久,我才把自己这段谈话的目的慢慢清晰说清楚。在那之前,我未曾有过这个意识。或者说,在那之前,我从未想过是否需要整理的这么清楚?
朋友说:你们的角色有朋友关系也有同事关系,也许在表达之前,可以慢慢尝试表达清楚你此刻是以哪个角色来找她、这段对话的目的是什么。
很显然,在边界模糊、角色不清的时候,我又想得到她来自朋友角色的理解接纳安慰,又想得到她作为领导对我所提问题的重视和去解决……
想要的太多。
权利
我内心OS:一个关于课程的反馈给你,咋感觉,提出来的反馈你总往外推?
为什么提出的反馈,收不到你的相关信息反馈?就像是寄出去的一封信,等不到回信,信箱里收到的是你说的另外的事情,好像没有收到我的信一样。仿佛自己的反馈,像是发出去的小广告一样。进入委屈模式……
和朋友聊:
朋友问:你觉得她应该怎样做呢?
……
朋友问:你对家人、朋友、同事的期待一样吗?
我愣了愣,似乎期待是一样的,可朋友同事,凭什么要像你的家人一样宠你呢?关照你呢?似乎在心里,把这部分变成了理所应当……
朋友问:对自己给出去的建议,该抱有怎样的期待?
我看见,我在对这个课程提建议的时候,我的建议均是自己对这个课程的理解和希望它成为的样子,不一定是课程设计者心里想做的课程的模样,忽视了去了解课程设计者想做什么,自己的“一厢情愿”、“好心好意”反而是成为了别人的压力。
关于自己提出的意见,自己到底该抱有的是怎样的期待呢?是我把我的想法分享给你,接不接受都相信你有自己的判断?我的想法分享给你,潜在内心期望你对我的想法认同,去说服你去做我想要的课程模样?不认同我就火大,觉得你不尊重我……很显然,后者的火,是自己逾越了边界,烧到了自己。
当看清,在这件事上,自己有表达权,而决策权在被建议人时,一切,开始慢慢清晰。放下了自己的强大的意志。
相互作用力
最近类似的事情发生在了学生和一位同事的身上。学生针对课程,提了一些意见,但感觉自己没有收到老师的回应。以及群里提的问题,问了很多遍,没有收到回应(没有达到自己的期待)。学生有聊到了服务关系,也有对老师攻击性的语言。老师们感到很受伤。
停一下问自己:我也有这样强烈的感受过,都是学生的问题吗?
和朋友聊后:
这时候,我发现:我们一直提倡的“平等”、“民主”、“以学生为中心”,我们每个人对这个词的理解都不同。就像之前的我一样,自己对角色、权利都不清晰。这样的情况下,我们做的一些事情,如:赋能学生参与一些决策、鼓励学生反馈提建议,在没有明确边界(或者自己也模糊)的情况下,向学生释放了很多模糊的信息,给了学生一些期待和权力错觉,让学生很难明确自己在这里的角色、权利,找不到边界。
第一次在说“平等”、“以学生为中心”时,那么迟疑,重新去思考其内涵,再“平等”、“以学生为中心”,也得有边界不是?
从学生这里,我仿佛看见了我自己。同时,也看到了这个过程是如何相互影响的:当你边界不清晰的时候,你也在向别人释放一个许可——允许对你没有“边界”的信号。而这往往带来的就是伤害。
回想起一个场景
脑海里回想起一个朋友说的话:
“你现在很愤怒,麻烦管理一下你的情绪,情绪平复好了我们好好聊,你可以现在出来冷静一下,我等你回来。”
“你说话的语气让我很不舒服,我有权力不接受,我有权力拒绝和你聊。”
过去,我觉得:这人怎么这么冰冷?
当经历到现在,我想:我现在真实感知到了一个独立的有边界感人的存在。向那个朋友投去赞许的目光,为我树立了一个榜样。
写在最后
记得2019年,12月,团队内部聊的时候,每个人写下你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?我当时写道:想成为一个独立、心中有力量、有边界的人。
半年过去了,很高兴,我在这条道路上前进了一步……
很爱我的每一个同事,在这个安全的环境里,我们在和学生一起学着长大。
推荐阅读